近年来,基层治理中的法律援助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,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、高效、专业的法律服务,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。

一、矛盾化解新思路
枫桥,是一座桥,一座连接党心民心的同心桥,一座通向和谐安宁的平安桥;枫桥,不仅是一座桥,更是一座新中国基层治理的丰碑。几十年来,从“发动和依靠群众,坚持矛盾不上交,就地解决”到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务不缺位”,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“枫桥经验”在传承中发展,在发展中创新,由基层治理的“金字招牌”上升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“制胜宝典”,为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
二、社会治理新格局
推动重心下移。俗话说,既要马儿跑,又要马儿不吃草。这句话讽刺那些权责失衡、不可持续的做法。一些地方把工作任务、考核责任一股脑儿推到基层,但对基层各种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服务配套往往跟不上,致使一些基层单位不堪重负。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国家大政方针的最终落地在基层,社会治理的“毛细血管”在基层。真正重视基层,就应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,把更多社会资源、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放到基层,把人力、物力、财力更多投放到基层,使基层社会治理进入权责一致、财事匹配的良性轨道。
贯彻落实好这些新部署,最关键的是观念先行,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到现代社会治理的转变,坚持系统治理、依法治理、源头治理、综合施策,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,使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好惠及全体人民。

三、安全维护新体系
织密治安防控的“天罗地网”。近年来,北京“朝阳群众”、天津“小巷管家”等赫赫有名的治安志愿者,在摸排提供线索、打击违法犯罪上“战功卓著”,成为维护一方平安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。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。相比之下,许多去过国外的游客都有切身体会,一些国家的景点很高大上,但到了晚上便不敢出门,担心被抢劫,人身和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。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最为关键的是依靠群众、发动群众,坚持专群结合、群防群治,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、法治化、专业化、智能化水平。治安防控“预”字当头,必须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,做到一体协同、精准发力。

坚守公共安全的“层屏叠障”。公共安全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,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安宁,要警钟长鸣、常抓不懈,托起公共安全的底线,构筑隔离重大风险隐患的“防火墙”。全会对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,要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,构建统一指挥、专常兼备、反应灵敏、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,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