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“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,深化律师制度、公证体制、仲裁制度、调解制度、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。”公共法律服务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,更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。当下,如何打通公共法律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是我国建设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。
近年来,基层治理中的法律援助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,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、高效、专业的法律服务,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。
一、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
在基层治理中,法律援助服务平台的建设得到了广泛重视。各级政府和司法行政机关纷纷投入资源,加强平台建设,确保人民群众能够获得及时、有效的法律援助。这些平台通常设在乡镇、街道或社区,方便群众就近寻求法律帮助。同时,平台还配备了专业的法律服务人员,包括律师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,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,能够胜任各类法律服务工作。

二、矛盾纠纷在线调解
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,各地不断优化和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量。一方面,通过加强人员培训、引进先进技术等方式,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。另一方面,还建立完善了线上调解群众矛盾纠纷,使得矛盾纠纷实时采集、实时上报。基层网格员利用手机APP进行矛盾纠纷上报、纠纷处理、日常工作上报等相关内容。

三、搭建法律援助线上+线下服务
搭建线上法律援助服务平台,联动线下的法律援助群众接待窗口、法律咨询服务室等内容。提供线上的法律服务,结合法律常识、以案释法,为群众提供全面的法律援助服务超市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