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的居民,近期不少人感受到社区的各项服务质量在不断的提高,尤其是对高龄、孤寡、失能半失能、及生大病的老年人,社区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工作,服务更加精细化、专业化、精准化。那么关于蜀山区的“五社联动”究竟是如何做的呢?

一、建强服务网络,织密“一张网”
“点”上强引领,盘活全域资源。充分发挥街道“大工委”、社区“大党委”的统揽协调作用,依托党建联席会议平台,把区域内关系互不隶属、领域多元多样的驻地单位党组织、小区党组织、社会组织、自治组织等各类组织,进行高效对接,整合资源力量,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社区下移,把更多地人力、财力、能力向社区高效集聚,把更好地资源、财源、智源向社区精准引流,实现资源共享实体化、养老服务具体化,破解居家养老难题。
“线”上促联动,精准网格服务。按照市委“1+8”文件和蜀山区“五好”小区建设要求,以社区为单位,以小区为网格,建立健全由党组织牵头,选民代表、业委会、楼栋长、群众代表、物业企业和驻地单位等多方参与的居家养老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,对辖区内的高龄、孤寡、失能半失能、及生大病的老人进行一对一联系、面对面走访、点对点问需,形成在党组织引领下的“五社联动”精准服务,全面提升居家老人的归属感、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“面”上求覆盖,引导全民参与。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,搭建丰富多彩的参与平台,让更多热心居民、小区团队了解服务内涵,参与服务当中,不断增强居民为老服务意识,并由专业社工进行指导扶持,形成能稳定、有效承接居家养老合作社微服务项目的社区社会组织。目前,居家养老合作社已孵化和培育出邻里帮帮团、爱之翼小分队、康乐暖夕阳、楼栋美食分享队等社区社会组织5家,通过微项目认领的方式,面向特殊老人开展爱心探访、周末探亲、孝益笑生日会、祝福送到家等微服务。

二、健全服务机制,筑牢“四平台”
构建社会工作者服务平台,统筹项目实施。由专业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特点编组服务,开设长者探访、便民理发、社区管家、健康加油、老年大学、孝益笑生日会六大类服务,由社会服务中心通过项目跟进、督导等方式统筹管理项目。
强化志愿服务平台,激发参与活力。通过强化志愿服务体验平台,定期开展志愿服务,让服务深入人心,激发热心居民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能力,为养老服务的高效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志愿服务力量。
打造社区治理平台,提升参与能力。以社区治理学院为社区治理平台,拓展教育形式,丰富教学内容,通过社区治理学院开发设计课程,邀请社区治理类专家、高校老师参与授课,主要针对培育和孵化的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、核心志愿者等群体,进行政策宣讲学习、培训服务技巧,提升大家的参与意识和服务能力。
建立交流展示平台,拓宽服务受益面。随着深入开展宣传推广、举办项目交流会等形式,吸纳在册辖区精准受益社员(老人),包括60周岁及以上生大病、残疾、失能老人、经济困难,75周岁及以上孤寡、空巢、独居的特殊老人。

三、打造智库平台,为基层治理聚智赋能
发掘社区治理创新案例,培养基层治理人才队伍,提升基层治理实务能力。蜀山经济开发区社会治理学院成立以来,对社区骨干、热心居民开展每月培训,培训人次近千人,努力打造社区治理创新的智库平台、文化文明建设的宣讲平台、社区健康生活的服务平台。同时,采用社会化、智能化运营模式,引入从事社区治理、社区教育的专业社会组织负责建设运营,与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、社区学校等各主体合作,提升社区治理、社区教育的成效。
持续强化“五社联动”工作模式。蜀山经济开发区发挥以社区为平台、以社会组织为载体、以社会专业人才为依托、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、以社区基金为支撑的“五社联动”治理机制作用,积极打造互助友爱的社区治理新格局。